sexta-feira, 4 de dezembro de 2015

耶稣的 一条新命令 约翰福音第十三章vs 34 e 35和约翰福音第十五章vs 7,8 10 至17和9



耶稣的 一条新命令 约翰福音第十三章vs 34 e 35和约翰福音第十五章vs 7,8 10 至17和9

34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35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7 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 8 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

10 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 11 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
12 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13 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14 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
15 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
16 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就赐给你们。
 17 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

9 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
(Gathered by Paiva Netto, in conformity with the Gospel of the Christ of God according to John, 13:34 and 35; 15:7, 8, 10 to 17 and 9.)

quarta-feira, 18 de novembro de 2015

宗教和不容异己是不相配的 作家派瓦-内托

宗教和不容异己是不相配的
你可以下载

1980年代,在《圣保罗页报》,曾有 一位读者提起,我发表了一个有关宗教 不是一个武打擂台的观点,因人们为了捍 卫信念、为了本质是爱的神而在那儿你争 我夺,所以,我不能苟同奉神的圣名而演 出仇恨的表现,也不能用愤怒来捍卫神。 奥齐洛·札鲁(Alziro Zarur, 1914至1979 年)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罪犯就是借 用神的名义来煽动仇恨的人”。 我们应当以着同舟共济、尊重生命、圣 灵光照等角度去认识宗教,就是我们的本 质。我只能凭着充满活力、活跃的、实际 的、真正无私的、对心灵敞开的光明道路等 理由去了解宗教,正因如此,宗教应成为捍 卫道德的前锋。如果不能对百姓艰难的生活 进行合理改变的话,我就不能明白宗教。老 百姓越来越需要神,将神视为道德与灵性堕 落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恶果的解药,这些恶果 包括:墨守成规、宗派主义和不容异己等堕 落的思想,使万众之灵越发暗淡 ... 。我 们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将无神论主义者排 除在神造福世界的计划之外。
宗教,作为感性的升华,通过被造者 之间的友爱互助与公平对待,可使得人类 能更之完美,与其创造者合而为一。把握 住时机的敏锐触觉,正如先知穆罕默德在 《可兰经》里所言:“我们信靠所显现 给我们的以及显现给你们的那一位。我们 的神和你们的神是同一位。我们应当顺服 祂”(新译)。
神,智慧和悟觉 如果我们不以着成见或丑化的角度去看 神的话,就可了解天父是智慧和悟性的取 之不竭的源头。圣德肋撒·阿维拉(Santa Teresa de Ávila, 1515至1582年)曾说 过:“我们要尽量看别人的好的一面,将 他们的缺点用我们的大罪去遮掩”。 万物都在演变。昨天还有人以为地球 是宇宙的中心。为什么信仰就会在时光中 停顿呢?其实是正好相反,当宗教作为 怜悯的同义词时,同时会和谐的照耀着 其他思想的精华。正如怀疑论者伏尔泰 (Voltaire,1694至1778年)所言:“不论 是在政治或宗教中都需要互相忍让。只有 骄傲自满才是不容异己的 ... ”。 使内心冰冷火热起来 我们还忆起撒鲁尔(Zarur)关于包容 的讲话:“宗教、哲学、科学和政治同属 真理的四个方面,真理即是神”。 然而,要局限的或在成见冲突方面保持 这些普遍的认知,一直是造成折磨我们的 邪恶来源,尤其是关于宗教,在其最高意 义。特别是宗教的团结精神,如果缺乏的 话,会导致人与人相处之间的冷漠,末 世的不冷不热。 只要存在残酷的歧视和社会不平 等的罪孽就依然不会有和平 由于缺乏博爱造成了大量的物质方 面的进步和道德与精神方面成熟度之间 的差距。虽然总是来得及安抚情绪,然 而,只要贪婪所造成的残酷的歧视和社 会差异的罪孽不消除,我们就须凭着有 效的教育加上宗教的大同精神去对付。 如果我们没有选择类似的道路的话,就 会陷入甘地(Gandhi,1869至1948年) 所指出的现实情况:“以眼还眼,人类 终将迷失自我”。 当人们将自己摆上的时候,优美的词 句就会浮现。人类的文明就是这样的, 至少就是我们所看得到的,奇迹般地在 最糟时期生存下去。犹太法典《塔木德 经》的智慧很实际的告诉我们:“和平 对世界而言就如同酵母对面粉”。对极 了! 有些人喜欢在提及宗教精神时强调数 千年的病态偏差。(当然我在此没有将 有良知的历史学家和分析家的意见包括 在内)我认为,我们的心应远离这些血腥 好战的历史行为,凭着正义的力量,使得 友爱共济胜于怨恨分离。仇恨是充满怨 恨的人对付自己的武器。这是非常切恰 的看法,正如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1929至68年)牧师所说的 警句,他因捍卫其理想而牺牲自己的性 命:“我们学会了如何像鸟一般的飞行和像鱼一样地游泳,但却没学会如何与弟兄 相处的艺术”。 此外,神所期待人类的奇迹是希望人 类学会自爱,而不是去研究如何运用反 物质的武器摧毁自己。被造之物对造物 主最好敬重其实是表现在每一个人的身 上。当急之务就是恢复人性。 平和的德行 在《灵魂的思考》一书中,我注意 到,只要人们之间继续存在侮辱人的无 理特权,就不会有持久的和平,造成缺 乏继续照亮人和民族的共济精神。正如 蒲鲁东( Pierre-Joseph Proudhon:皮 埃尔-约瑟夫·蒲鲁东,1809至1865 年)写道:“靠着刀剑取得的和平,只 不过是个单纯的停火罢了”。所以, 在这几千年的“文明”中,无数的群众 在武力、饥饿和疾病的屠杀中凋零丧 命。... 耶稣一直在宣扬和身体力行友 爱共济。正如我们是真正地相信这位神 圣的领导,就应当为寻求解决万国痛苦 的方法而奋斗。靠着平和的德行取胜。 然而,在面对未来的挑战,不可将和平 主义与性格的软弱混为一谈。那么顺便 提一下作家埃莉诺·朵安(Eleanor L. Doan)的话:“任何懦夫都可以赞美基 督,但要跟随祂却需要极大的勇气”。 我们也不能忘记初期教会的基督徒的典 范,反而要从他们身上吸取经验,并应 用在现今世上,即是和平:“那一群信 众都一心一意,... 他们开始一起居住 在社区... 他们中间没有一个贫乏的, 因为如果某人有需求,其他人都会用自 有的去帮助。”(使徒行传四章32至34 节)。
约瑟·德·派瓦·内托 (José de Paiva Netto), 他是作家,新闻记 者,广播员,作曲家,并且还是诗 人。他是博爱团(LBV)的主席兼负 责人。他是佩德罗二世学校优秀学 员, 巴西媒体协会(ABI),巴西国 际新闻协会(ABI-Inter), 全国记 者联合会(Fenaj), 国际记者联合 会(IFJ) , 里约热内卢职业记者工 会,里约热内卢作家工会,里约热 内卢广播员工会与巴西作曲家协会 (UBC)的会员。

sexta-feira, 16 de outubro de 2015

耶稣复活 罗马士兵看见耶稣复活



约翰福音

章: 二十
1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 
2 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 
3 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 
4 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坟墓。 
5 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 
6 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 
7 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 
8 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9 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 
10 于是两个门徒回自己的住处去了。 
11 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 
12 就见两个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 
13 天使对她说,妇人,你为什么哭?她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 
14 说了这话,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 
15 耶稣问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就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 
16 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17 耶稣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 
18 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 
19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 
20 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 
21 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22 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 
23 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 
24 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 
25 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 
26 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 
27 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摸原文作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 
28 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 
29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30 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 
31 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约翰福音

章: 二十一

1 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 
2 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 
3 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 
4 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 
5 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 
6 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 
7 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那时西门彼得赤着身子,一听见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 
8 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古时以肘为尺,一肘约有今时尺半)就在小船上把那网鱼拉过来。 
9 他们上了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 
10 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 
11 西门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 
12 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 
13 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 
14 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 
15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约翰马太十六章十七节称约拿)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阿,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16 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阿,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 
17 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阿,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18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 
19 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 
20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阿,卖你的是谁?的那门徒。 
21 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阿,这人将来如何? 
22 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 
23 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24 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 
25 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sexta-feira, 21 de agosto de 2015

圣经-马太福音章六vs,09 ao 13 - 我们在天上的父

圣经-马太福音章六vs,09 ao 13 - 我们在天上的父



圣经-马太福音章六vs,09 ao 13 - 我们在天上的父

9 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10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11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12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13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作脱离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有古卷无因为至阿们等字)




FACEBOOK: André Basso
《全基督教》ECUMENICAL 

terça-feira, 11 de agosto de 2015

圣经-马太福音章五vs;一至四十八 《 山上室训, 盐和光,论律法,论发怒,轮奸淫,论休妻, 论起誓,论报复,论爱仇敌》

 圣经-马太福音章五vs;一至四十八

    山上室训




1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2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3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4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5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6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7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8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10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11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12 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主在继续讲道

圣经-马太福音章五vs;一至四十八

   山上室训


盐和光
13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14 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 
15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16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论律法 
7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18 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19 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 
20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论发怒
21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 
22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有古卷在凡字下添无缘无故地五字)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 
23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 
24 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 
25 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 
26 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轮奸淫
27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 
28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29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 
30 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 
论休妻
31 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 
32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 
论起誓
33 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 
34 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 
35 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 
36 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 
37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作是从恶里出来的) 
论报复
38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39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40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41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42 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论爱仇敌
43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 
44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45 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46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 
47 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 
48 所以你们要完全,象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FACEBOOK: André Basso

上帝是爱《全基督教》ECUMENICAL

耶稣的福音和圣经《全基督教》




     
               

      




                







domingo, 2 de agosto de 2015

中国的全基督教《孫中山的禱告與見證-錄片》China,Oração e Testemunho de Sun Yat Sen

中国的全基督教《孫中山的禱告與見證-錄片》

解密:孙中山究竟是不是基督徒?
                           
                      
孫中山的禱告與見證-錄片
A oração de Sun Yat-sen e Testemunho - documentários


Sun Yat Sen - O Pai Da Pátria Chinesa  - 国父孙中山北伐演讲 - 國父孫中山先生



汉语
 前些日子看到媒体上对于孙中山先生是不是基督徒有很多言辞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有的说又是又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反双方各自搬出言之凿凿的证据来支持各自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
    有一句话好像是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但是实际上,历史就是写历史的人写的。而写历史的人往往根据自己主观上的理解和所持的世界观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诠释。看一看中国的二十五史,你就知道历史究竟是谁来写的了。

    回到“孙中山究竟是不是基督徒?”这个议题上来,我们也能看到不同人等的迥然不同的解读。长期以来,这是一个让中国人,尤其是在大陆的中国人,感到很尴尬很郁闷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宗教是被压迫者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基督教尤其“鸦片中的鸦片”,只有迷信落后、意志软弱、精神空虚之徒,才把基督信仰当作医治心灵的灵丹妙药,那么把亿万中国人尊崇备至的“中国革命的先行者”被贴上“基督徒”的标签,实在是令人难以在感情上接受的。于是,大家出于维护“国父”的光辉形象的美好愿望,隐讳不谈,进而众口铄金,一致帮去世多年的孙中山本人做了一个最后决定:他绝对不是,也不可能是基督徒。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然后再下结论也不迟。

 
(1)接受基督信仰的启蒙,再受洗,再立志传教
    孙中山少年时期就随家人离开故乡广东香山县翠亨村,远渡太平洋到了夏威夷的檀香山(今天的火奴鲁鲁),来到他哥哥孙眉处生活和学习。孙眉在茂宜岛有大批的土地,孙中山的生活和学习全部仰仗这位慈父般的哥哥。从香山到檀香山,一字之差,彻底改变了孙中山的命运,檀香山的土壤孕育了孙中山投身革命的种子。
    1879年他13岁时,孙中山进入檀香山意奥拉尼学校(Iolani School)读书。该校是夏威夷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学校。1862年由夏威夷国王卡米哈米哈(Kamihamiha)向基督教圣公会史丹黎(Stanley)主教建议,创办一所教育土著人的后代的学校。英国圣公会于是创办了这所学校。该校除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外,圣经是必修科目。每逢星期日,全体师生要到附近的圣安德鲁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做礼拜。就是从这时起,少年孙中山就与基督教结下不解之缘。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和救赎人类的信仰,为日后孙中山平等博爱、世界大同的理想,提供了一个最根本的起点。
    黄新宪在《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一书中,写道:“少年孙中山信仰宗教,非常热烈,读旧约至摩西导引以色列人出埃及到迦南乐土记,眉飞色舞,拍案大叫,我孙逸仙岂不能令我汉族脱离鞑虏而建新国乎?”
    1882年,孙中山以全年级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然后去茂宜岛帮助哥哥孙眉管理店铺。半年之后,回檀香山入读美国人办欧瓦胡(Oahu)学院的大学预科班。但是不久孙眉终止了孙中山的学业,主要原因是孙眉对弟弟整日研究并投身基督教的活动非常不满和担忧,深怕孙中山走火入魔、陷身洋教、误入歧途,坏了祖宗的家法。孙中山在其自传中写道:“兄因其切慕耶稣之道,恐文进教,为亲督责,著令回华”。
    于是孙中山打道回府,离开檀香山回到中国。
    1883年11月,孙中山进入香港基督教圣公会办的中等学校拔萃书院(Diocesan Home)读书,学习英文的同时也兼修中文。而他的中文老师就是香港道济会的长老区凤墀,道济会历史悠久,是香港华人自理的基督教会。孙中山得区凤墀国文教育的同时,也深受他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师生俩关系密切,“逸仙”这个名字就是区凤墀给孙中山起的。
    经区凤墀介绍,孙中山又与美国牧师西加(Hagar)相识。在西加的主持下,时年18岁的孙中山和他的好友兼后来的革命同志陆皓东,到香港的美国纲纪慎会(American Congregational Mission)受洗归入基督门下。在受洗登记册上,孙中山没有用本来的名字,而是用了“日新”这个名字。有人认为,这个名字出自《大学 盘铭》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表示自己每日获得新生命;也有人认为“日新”与“逸仙”在广东话中发音相近,故而用此名字。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不管怎样,我们可以认为,孙中山当年受洗成为基督的信徒,他的态度和愿望是诚恳认真的。
    至于后来成长为革命党领袖的孙中山是否坚持他的信仰,因为他自己有意无意地不愿谈及,所以资料甚少,后人难以直接得知。但是从他投身革命之初到后来领导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其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可以窥知基督教义对他的行动和学说的深刻影响。他和基督徒之间的往来和联系更是千丝万缕。
    哥哥孙眉得知孙中山皈依洋教,还在家乡捣毁乡人崇拜的北帝神像,大感不安,写信规劝孙中山弃暗投明、放弃基督信仰。又敦促他回檀香山,以便直面劝教。
    1884年11月,孙中山回到檀香山。哥哥孙眉劝他留在檀香山,吓唬他说,如果他执迷不悟,那么他就要失去原本可以让他继承的一半财产。谁知孙中山心意已决,根本没有把财产继承权当作一回事,当即到公证处办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手续,然后准备回国向国人传道。此时,孙眉非常生气,不愿支付孙中山回国的旅费,以为这样可以阻挡他回国。
    孙中山没有折了,就去找到他当年在欧瓦胡学院的老师芙兰诺文(Frank Damon)。诺文是一位牧师,经常到堡垒街(Fort Street) 的一家华人教会布道,他对孙中山的回国传道的远大抱负非常赏识,立刻出面筹款,结果得到三百多美金。孙中山终于得以回国。

    
(2)得到基督教的启示,利用基督教的人脉,效仿教会组织的组织形式建立革命组织,开始从事反对满清、建立民国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回国原来的意思是要传基督耶稣的道,后来学医,这样可以边治病救人,边传道授业。1886年秋,他考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校,在此结识了曾在德国教会办的礼贤学校就读的基督徒郑士良,两人一见如故。郑士良后来成为他亲密的革命战友。
    有趣的是,其实不光是郑士良,孙中山组建的革命组织中有很多基督徒,著名的有前面讲的陆皓东、郑士良,还有陈少白、邓茵南等等。
    孙中山组建的兴中会,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入会的盟员都要宣誓,宣誓仪式活像美国总统就职宣誓,借取了基督教方式,盟员把手放在《圣经》上,高声宣告:“联盟人某省某县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据统计,1900年孙中山和郑士良领导的惠州起义队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基督徒。
    后来,孙中山又考入香港西医书院,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当时的书院教务长、英国人康德黎(James Cantline)的格外注目。孙中山毕业后在澳门行医期间,经常请康德黎从香港赶来帮助做重要手术。两人因此关系甚笃,康德黎因此而成为孙中山的恩师。后来,孙中山弃医从事革命运动后,两人几乎没有往来。直到有一天,孙中山到檀香山参加革命活动,在大街上两人不期而遇,又续前缘。后来孙中山在伦敦遭绑架,康德黎在营救中起了关键作用。
    参加革命后的孙中山很少去教会,这也是事实。可能时过境迁,表露自己与洋教的亲密关系可能对革命事业和自己的革命形象不符合吧。作为早期的革命家之一的冯自由在其《革命逸史》中如是说:“国父之信教,完全出于基督救世之宗旨。……然其所信奉之教义,为进步的及革新的,与世俗之墨守旧章,思想陈腐者,迥然不同。余在日本及美洲与总理相处多年,见其除假座基督教堂讲演革命外,足迹从未履礼拜堂一步。闻有中西教士与之讨论宗教问题,则总理议论风生,恒列举新旧宗教历史及经典,详征博引,透辟异常,闻者均无以难之。此又可见总理对于宗教学识之渊博,殊非常人所及矣。”
    而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所著《我的祖父孙中山》中则给孙中山的基督信仰做了如下解释:“(这)主要是表明祖父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反叛精神,从西方文化,包括基督精神中寻找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的思想和精神的支持。……借助基督教‘平等博爱’精神,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把教堂做为革命讲坛。”

 

 (3) 孙中山本人在遭难时,曾经得到基督徒的大力支持和救援
    1896年9月30日, 孙中山到达利物浦,满清政府的特务人员就盯上了这位被通缉的政治犯。10月1日,孙中山到达伦敦,然后去拜见恩师康德黎,而康德黎就把孙中山安排在他家附近的公寓中。
    10月11日,是一个礼拜天,孙中山去康德黎家准备和他一起在去教堂作礼拜。途中被满清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瑗派人绑架。使馆中正布置著怎样把他秘密运回中国,一切都预备好了,时间很急迫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万无生望的时候,凭著他那宗教的信仰,用诚恳的祷告,得着神的帮助,借手于他的老师康德黎而得脱于难。这就是
著名的“伦敦被难”。
    康德黎在所著的《孙逸仙及中国之觉悟 》(Sun Yen Sen and the Awakening of China) 一书中提到此事,并且记录有孙中山亲手写给香港道济会堂长老区凤墀的一封信。信中如是说:“启者,弟被诱擒于伦敦,牢于清使馆,十有余 日。拟将弟捆绑乘夜下船,私运出境,船已赁,惟候机宜。初,六七日内无人知觉,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无再生之望。穷则呼天,痛痒则呼父母,人之情也;弟 此时惟有痛心忏悔,恳切祈祷而已。一连六七日夜,不绝祈祷,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无忧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祷有应,蒙神施恩矣。然究 在牢中,生死关头,尽在能传消息于外与否耳。但日夜三四人看守,窗户俱闭,严密异常,惟有洋役工人,日入房中一二次,递传食物各件。前已托之传书,已为所 卖,将书与衙内之人,密事俱俾知之,防范更为加密。而可为传消息者,终必赖其人,今既蒙上帝施恩,接我祈祷,使我安慰,当必能感动其人,使肯为我传书。次 早,他入房中,适防守偶疏,得乘间与他闲说,果得允肯。然此时笔墨纸料,俱被搜去,幸前时将名帖写定数言,未曾搜出,即交与传出外,与简地利(按即康德黎)万臣二师。他等一闻此事,着力异常,即报捕房,即禀外部,初时尚无人信,捕房以此二人为癫狂者,使馆全推并无其事。他等初一二日,自出暗差,自出防 守,恐溜夜运往别处。初报馆亦不甚信,迨后被二人力证其事之不诬,报馆始为传扬,而全国震动,欧洲震动,天下各国亦然,想香港当时亦必传扬其事。伦敦几乎鼓噪,有街坊欲号召人拆平清使衙门者,沙侯行文著即释放,不然,则将使臣人等逐出英境。使馆始惧而放我。此十余日问,使馆与北京电报来往不绝,我数十斤肉,任彼千方百计而谋耳。幸天心有意─人谋不臧,虽清虏阴谋,终无我何,适足以扬其无道残暴而已,虏朝之名,从兹丧尽矣。弟现捩暂住数月,以交此间贤豪。 弟遭大故,如荡子还家,亡羊复获,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进之以道,常赐教言,俾从神道而入治道,则弟幸甚!苍生幸甚!孙文。”
    后来,孙中山又把他 伦敦的经历写成一本《伦敦被难记》的小册子,其中更详尽地记载了当时的情况。其中披露,那个“洋役工人”是英国侍者柯尔,也是基督徒。当孙中山与他闲聊的时候,对他说“我是一个基督徒,将为基督而受难”,因此哥罗得了感动,决定帮助“受宗教迫害而被囚的”孙中山。事后,哥罗并不接受给他的酬报,把孙中山送他的金钱,交还给康德黎夫人,可见这位侍者,完全出于一种基督徒的义侠与同情。
    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获救,就象是死里复活,从此对耶稣的信仰有增无减。而且孙中山和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从此之后越发受到国际媒体关注,在国际上更加广为人知。

    第二次蒙难是1904年的“旧金山蒙难”。那年的4月6日,孙中山从檀香山出发抵达旧金山口岸,立即被海关扣留。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保皇党早已得知孙中山来美的消息,就把此事有意透露给清廷驻旧金山领事何佑。正巧清廷贝子溥伦定于4月20日到达美国,参加圣路易博览会。何佑又通知美国海关,说为了两国的友好邦交关系,稳定压倒一切,所以请他们禁止乱党孙文入境。
    美国海关于是羁押孙中山于一个叫仙人岛的木屋中,等待被遣返檀香山。可巧同屋有一个关押的人在阅读一份《中西日报》,见上面有社长伍盘照的大名。孙中山立即想起此人是著名的基督教学人,从事传教和办报。此时孙中山的行囊中正好有九年前广东教友左斗山和杨襄甫写给伍盘照的介绍信。于是孙中山写了一个纸条托报童
传递给伍盘照,伍盘照旧闻孙中山大名,赶紧来见孙中山。之后,又同旧金山致公堂首领黄三德一起,请了律师与美国当局交涉,结果孙中山获得自由,被允许入境。教会的人脉又一次帮孙中山化险为夷。
    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上海有一位非常熟悉的英国朋友,名叫林百克(Paul Linblerger),他曾经写过一本孙逸仙传记,把孙中山一生的宗教生活,亳无忌讳的述说出来,其中写道:“中山虽然不大谈论宗教,但是他是以使所有的善人都做弟兄为心的耶稣主义者,他是个全人类都是弟兄的耶稣主义者。”

 

 (4)孙中山学说从基督教精神中得到启发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明显地受到耶稣博爱精神的辐射。如果将民族民权民生的含义与耶稣所主张自由平等博爱互相比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共同点。
    他虽然声称他发明的三民主义主要是来自中国传统的文化硕果,但是也不可否认这个思想借鉴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孙中山同时又说:“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耶稣所谓‘尔旨得成,在地若天’。此人类所希望,化现在之痛苦世界而为极乐之天堂者是也。”
    他的《民族主义》著作第三讲把耶稣与革命联系起来,“犹太人在耶稣未生之前,已经被人征服了。及耶稣传教的时候,他的门徒当他是革命,把耶稣当作革命的首领,所以当时称他为犹太人之王”。“所以犹太人亡了国之后,耶稣的门徒以为耶稣是革命”,“耶稣的革命,是宗教革命,所以称其国为 天国。故自耶稣以后,犹
太的国虽然灭亡,犹太的民族至今还在”。
    孙中山自己也曾经认为:“兄弟数年前,提倡革命,奔走呼号,始终如一,而知革命之真理者,大半有教会所得来。”
    所以,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理论,原始动力是从耶稣的救世精神和基督教义而来,应该不是穿凿附会。如果说孙中山当年给腐败堕落的中国开了一套治病处方的话,那么基督救世的教义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药物。


   (5)孙中山后来对宗教有过反思,也有过强烈的批判
    达尔文的进化思想对孙中山的冲击是巨大的,孙中山的思想和心灵一定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他说:“予于耶稣教之信心,随研究科学而薄弱。予在香港医学校时,颇感耶稣教之不合伦理,固不安于心,遂至翻阅哲学书籍。当时予之所信,大倾于进化论”。
    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中,孙中山把宗教与科学相比较:“古时人类的知识,多是宗教的感觉”,而“宗教的感觉,专是服从古人的经传。古人所说的话,不管他是对不对,总是服从,所以说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
    尤其是1917年之后,孙中山在政坛失意,南北军阀混战,身为“大元帅”而指挥不动任何军队。于是他离开政坛,非常潜心研读的有关进化论和宗教书籍。一方面,他对宗教的知识理论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又对西方帝国主义借助传教干涉中国政务,进行文化侵略而深恶痛绝。孙中山此时的挣扎就更加强烈。他说过:“他们用政治
力和经济力来掠夺中国人的物质还不算,又用宗教来耗夺中国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师倚仗著他们的国力,包庇教民,干与词讼,欺压吃教以外的人,无所不至,受其虐者饮心刺骨。”
    加上自1922年始,中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国民党内部的反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孙中山自己对基督教义和其宗教身份一定更为敏感。
    无论如何,信道易,守道难。虽然经过反反复复,孙中山在临终前,又回归到基督教的家庭。


   
 (6)孙中山弥留之际的遗言和逝世之后的葬礼,表明他最终还是回归了基督之家
    大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终之时,往往吐露的是真言。孙中山就是这样,他在1925年3月12日逝世之前,在他最后的遗嘱中,他承认是一个基督徒,要用基督教仪式,殡葬他的遗骸。孙中山觉得,他觉得一生六十年的生活与他努力的革命事业,完全合乎基督的精神。
    他对孔祥熙说:“上主遣我到中国为救中国不受囚禁与欺压,我并没有违反上主的使命”又对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兼司法部长、“全国基督教救国会”的发起人徐谦说:“我是基督教徒,上主遣我为我国人民和罪恶奋斗。耶稣是革命家,我也是一样。”
    他对曾任外交部长秘书的包世杰坦承:“初时,予因从事革命,教会深恐连累,故不敢认识予,予非不认识教会也,予始终是基督教信徒。不仅予为基督教信徒,予之儿、予之媳、予之家庭、予之岳丈、岳母、予妻、予妻之姊、之弟、之妹、甚至连襟至戚,固无一非基督信(徒)也。予有家庭礼拜,予常就有道之牧师领袖闻道讲学,孰谓予非基督徒乎?”
    目前公开的孙中山遗嘱有三个,其中没有讲到孙中山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内容。所以,有人就猜测孙中山的承认可能是别有用心的臆造。
    不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探索和发现》栏目的节目《孙中山的最后日子》对孙中山逝世后的丧事如是说:“3月19日上午,宋庆龄、孙科在北京协和医院礼堂,按基督徒仪式,为孙中山举行家庭葬礼。19岁时,孙中山受洗成为基督徒,临终之前他曾清楚的表示,他希望人们知道,他是作为一个基督徒而去世的。葬礼由燕京大学神学院院长刘廷芳牧师主持,广州政府司法部长徐谦和孔祥熙先后致悼词。”
    堂堂国家中央电视台,国家的宣传喉舌,提出的论断不知道可信不可信呢?能不能就此盖棺论定呢?


    
(7) 宋庆龄曾经坚决否认孙中山的基督徒身份
    当然可信度最高的也许是宋庆龄的“证词”。作为孙中山夫人兼最忠实追随者和“国母”的尊贵身份,宋庆龄的说法是对孙中山宗教身份持否定态度的最有力的证据。
    1999年12月出版的《宋庆龄书信集》记载了这个证据。她在1966年说:当年宋庆龄告诉孙中山,她在美国上学时,“一到星期天学生们就被赶到教堂去做礼拜,我总是躲进衣橱里,等女舍监带著姑娘们走了之后才出来给家里写信。”孙中山明确告诉她,“他从来不信什么上帝,他也不相信传教士(他们不是‘伪善者’就是‘受了误导’)”。
    而且,宋庆龄说过,孙中山曾告诉她,他对于在《伦敦蒙难记》一书中写道:是“上帝拯救了他”,很觉遗憾。
    我们应该相信宋庆龄所说是真实的,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应该没有得老年痴呆症,头脑完全清醒,她的言论完全是出于真心,没有虚假。但是,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在那个 “荒诞的”年代,是非颠倒,真的为假,假的为真,所有荒诞的言论都可以有它们的合理解释。把伟大的孙中山标上“基督徒”的牌子当然不是什么自豪的事情。宋庆龄自己最终放弃了基督信仰而转为无神论者,她向组织积极靠拢的时候,有一个基督徒丈夫,似乎也不是什么有利光彩的事情。宋庆龄这么说,完全可以理解。

    有一个做基督徒的基本常识,是不是把耶稣作为个人的救主,完全是自己个人的事情。就算是父母夫妻子女朋友,说你是或者不是基督徒,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愿不愿意把耶稣作为你个人的救主,愿不愿意效法基督。
    以上罗列了一大堆历史事实,从此你能否得出孙中山究竟是不是基督徒。他不是,或是49%,或是51%,或是100%的基督徒?你完全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还是那句话,历史是由写历史的人写的。
    从世俗来看,孙中山和宋庆龄都是不择不扣的伟大人物。但是如果切换到基督徒的看法,那么,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草头百姓,最后都要站在神的面前,接受神的最终审判。或许只有到那时,孙中山的基督徒身份才能最终揭晓吧。


Sun Yat-sen



Sun Yat-sen (pinyin: Sūn YiXiān; Cuiheng12 de novembro de 1866 – 12 de março de 1925) foi um estadista, político e líder revolucionário chinês. Como o principal pioneiro da China republicana, Sun é frequentemente referido como o Pai da Nação. Desempenhou um papel fundamental na derrubada da Dinastia Qing em outubro de 1911, a última dinastia imperial da China. Foi o primeiro provisório quando a República da China foi fundada em 1912 e mais tarde co-fundador do Kuomintang, onde atuou como seu primeiro líder. Sun foi uma figura de união na China pós-imperial e continua a ser o único entre os políticos chineses do século XX a ser amplamente reverenciado entre os povos de ambos os lados do Estreito de Taiwan.
Embora Sun seja considerado um dos grandes líderes da moderna China, sua vida política foi caracterizada por uma luta constante e frequente exílio. Após o sucesso da revolução, ele rapidamente foi afastado do poder na recém-fundada República da China e liderou sucessivos governos revolucionários como um desafio para a senhores da guerra que controlavam a maior parte do país. Sun não viveu para ver o seu partido consolidar seu poder sobre o país. Seu partido, que formou uma frágil aliança com os comunistas, dividiu-se em duas facções após sua morte. O mais importante legado de Sun reside no desenvolvimento que fez de um filosofia política conhecida como Três Princípios do Povo: nacionalismo, democracia e meio de vida das pessoas.2

Nomes

O nome de nascimento de Sun Yat-sen era Sun Wen (Sūn Wén, 孫文) e o nome oficial era Sun Deming (Sūn Démíng, 孫德明). Durante a infância, ele tinha o nome de criança Dixiang (Dìxiàng, 帝象). O nome de cortesia (nome a ser usado na idade adulta) de Sun Yat-sen foi Zaizhi (Zàizhī, 載之) e seu nome literário foi Rixin (Rìxīn, 日新), mais tarde Yixian (Yat-sen, 逸仙). Ele também era frequentemente chamado pelo nome de Sun Zhongshan (孫中山).3

Biografia


Sun Yat-sen (fileira de trás, o quinto a partir da esquerda) e sua família.
Sun Yat-sen nasceu no dia 12 de novembro de 1866 em uma família Hacá na vila deCuiheng, Xiangshan (mais tarde Zhongshan), Cantão, província de Guangdong (26 km ao norte de Macau).
Estátua de Sun Yat-sen como um menino de escola em Honolulu, Havaí, de 13 anos
Estátua de Sun Yat-sen como um menino de escola em Honolulu, Havaí, de 13 anos
Quando criança, Sun Yat-sen ouviu muitas histórias sobre a Rebelião de Taiping de um velho soldado Taiping chamado Lai han-ying (賴漢英). Depois de estudar por alguns anos na escola local, aos treze anos Sun passou a viver com seu irmão mais velho, Sun Mei, emHonolulu. Sun Mei, que era quinze anos mais velho que Sun Yat-sen, tinha emigrado para aHavaí como um operário e se tornara um próspero comerciante. Embora Sun Mei nem sempre tenha sido favorável às atividades revolucionárias posteriores de Yat-sen, ele apoiava seu irmão financeiramente, permitindo que Yat Sen abandonasse sua carreira profissional. Sun Yat-sen estudou na Iolani School, onde aprendeu inglês, matemática e ciências. Originalmente incapaz de falar o idioma inglês, Sun Yat-sen aprendeu a linguagem tão rapidamente que recebeu um prêmio do príncipe David Kalakaua pela conquista notável. Enquanto estudava na Iolani, fez amizade com Phong Tong, que mais tarde fundou o First Chinese-American Bank (Primeiro Banco Sino-Americano). Depois de frequentar a Iolani School, onde se formou em 1882,4 Sun matriculou-se no Oahu College (atual Punahou School) para maiores estudos para um semestre.5 Logo foi enviado para casa na China quando o seu irmão estava ficando com medo de que Sun Yat-sen estava prestes a abraçar o cristianismo, mas ele retornou ao Havaí pelo menos duas vezes, em 1900 e 1901.6 Em março de 1904, ele obteve uma certidão de nascimento havaiano,7 emitida pelo Território do Havaí, afirmando que nascera no dia 24 de novembro de 1870 em KulaMaui.8
Estudou medicina em Honolulu (Havaí) e em Hong Kong. Posteriormente se converteu ao protestantismo. Ao ser batizado aos 17 anos, adotou um novo nome, nome de cortesia (hào) na tradição chinesa: Rìxi-n, que significa "renovação diária". Mais tarde, seu professor de literatura escreveu seu nome como Yìxiān. Os ideogramas 逸仙 correspondentes a este nome se pronunciam em cantonês como Yat-sen. E foi com este nome e pronúncia com o qual ficou conhecido o seu nome no Ocidente.

Em 1894 funda em Hong Kong a Sociedade para a Regeneração da China, que tinha como objetivo promover o renascimento político da China e fomentar as atividades revolucionárias contra a Dinastia Qing para instalar um governo democrático no país. Participou em um levante em Guangzhou em setembro de 1895, uma tentativa fracassada de golpe de estado, pela qual teve que se exilar no Japão. Passou vários anos no exílio naquele país e também na EuropaEstados Unidos e Canadá. Em Londres foi seqüestrado em 11 de outubro de 1896 por membros da embaixada imperial chinesa. Ao conseguir libertar-se, passou a ser conhecido no Reino Unido como líder revolucionário chinês.
Em 1905, durante o período japonês de seu exílio, funda em Tóquio a Sociedade da Aliança Unida. Esta sociedade seria o embrião do Kuomintang, o partido nacionalista chinês.
Em 10 de outubro de 1911 encontrava-se em Denver (Estados Unidos) quando ocorreu o levante de Wuchang, revolta revolucionária em Whuhan, província de Hubei, que provocou a queda da última dinastia imperial. Ao ocorrer esta revolução, Sun voltou à China, dirigindo-se a Nanquim, onde foi designado presidente provisório da novaRepública da China, em 29 de Dezembro do mesmo ano.
O governo provisório de Nanquim controlava apenas uma parte reduzida do país. Sun chegou a um acordo com Yuan Shikai para que este, que controlava o Exército no norte da China, derrotasse finalmente o imperador, que ainda não havia admitido o fim de seu poder. Sun permitiu a Yuan Shikai converter-se em Presidente da República. Em 1913Sun tentou afastar Shikai do poder, sem êxito, o que levou-o novamente a exilar-se no Japão. Lá contraiu segundas núpcias com Song Qingling.
Em 1917 voltou à China, estabelecendo-se em Guangzhou, onde foi nomeado presidente do autoproclamado Governo Nacional. Ali, fundou a Academia Militar de Whampoa, dirigida por Chiang Kai-shek, de onde tentou organizar um exército para conquistar o norte da China, ainda em poder de Yuan Shikai.
Organizou o Kuomintang como um partido de estilo leninista, mesmo não sendo comunista, o que lhe valeu o apoio do Komintern, o que proporcionou a primeira Frente Unida dos nacionalistas do Kuomintang com o recém criado Partido Comunista Chinês.

Em 12 de março de 1925, Sun Yat-sen, aos 60 anos de idade e enfermo de câncer, morreu em viagem a Beijing para onde se dirigia, a fim de entabular negociações com os dirigentes do norte da China em uma tentativa de reunificação nacional.
Fonte:




sexta-feira, 24 de julho de 2015

全基督教 耶稣的新命令 - 福音 New Commandment of Jesus


全基督教《 耶稣的新命令》福音

Treatise on the Spiritually Revolutionary New Commandment of Jesus

(Gathered by Paiva Netto, in conformity with the Gospel of the Christ of God according to John, 13:34 and 35; 15:7, 8, 10 to 17 and 9.)

耶稣的新命令


全基督教 《耶稣的新命令》福音
约翰福音 第十三章vs:三十四和三十五和约翰福音第十五章vs:七,八和十至十七和九。

34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35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17 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 

8 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

10 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 

11 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 

12 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13 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14 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 

15 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 

16 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就赐给你们。 

17 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 

9 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 

Treatise on the Spiritually Revolutionary New Commandment of Jesus

(Gathered by Paiva Netto, in conformity with the Gospel of the Christ of God according to John, 13:34 and 35; 15:7, 8, 10 to 17 and 9.)

Jesus, the Ecumenical Christ, the Divine Statesman, has taught: "A New Commandment I give you: Love one another, as I have loved you. Only by this shall all of you be recognized as my disciples, if you have the same Love for one another. 



If you remain in me and my words remain in you, ask whatever you wish, and it will be done for you. This is to my Father’s glory, that you bear much fruit, showing yourselves to be my disciples.



If you keep my commandments, you will remain in my Love, just as I have kept my Father’s commandments and remain in His Love.



I have told you this so that my joy may be in you and that your joy may be complete.



This is my Commandment: that you love one another as I have loved you. There is no greater Love than to lay down his own Life for his friends. And you are my friends if you do what I command you. And I command you this: love one another as I have loved you. 



No longer do I call you servants, because a servant does not know what his master is doing. But I have called you friends, because everything I have learned from my Father I have made known to you. 



You did not choose me; on the contrary, I chose you and appointed you so that you should go and bear good fruit, and that your fruit should remain, so that whatever you ask the Father in my name He may give to you. 



And this I command you: that you love one another as I have loved you. 



Therefore, as the Father has loved me, so have I loved you. Remain in my Love."

你看一下这个电影。
圣经-约翰一书-第五章